首页

临沂大学:强化“五四三”提质增效 推动教育教学优质发展

发布者:韩桂红发布时间:2023-03-17

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临沂大学对标建设区域一流省内一流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总体目标,按照“五四三”整体布局,强力推进“五个一工程”,加快实现“四个转变”,深入贯彻“三个坚持”,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对标“五个一工程”,做到“五个到位”,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深入实施教师能力提升“五个一工程”,引领教师融入一个热爱教学的团队、参加编写一本高质量教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打造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致力一个不断深化的教学改革过程,实现教育教学能力全面发展。倾力打造教学团队,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三级学科为基本单元,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聚力强化教材建设,联合名校编撰高水平教材,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校一流教材;大力创新教学方法,按照“名师带团队、团队建课程”的思路,加大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观摩交流力度;着力丰富教学资源,统筹汇聚校内资源,拓展吸收校外资源,打造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全力深化教学改革,深化地方综合性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所有课程教学做到“五个到位”,教材到位、教案到位、网站到位、课程改革到位、授课到位,让教师牢牢站稳三尺讲台。持续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塑造优良教风,强化教师责任意识,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持续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重点支持“四新”教材建设;持续丰富线上教学资源,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网络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充实课堂内容;持续加大网络教学应用,更好地开展混合式教学,方便师生互动,加强课外学习指导;持续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和智慧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校级课程建设全覆盖。

二、坚持“四个转变”,落实“四个回归”,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始终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切实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深入实施“四个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转变、以投入为中心向以产出为中心转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推进课堂教学革命,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活跃度、展示度,力争把每一堂课都讲深讲透、讲新讲活、讲信讲服,把每一堂课都变为学生喜欢的“金课”。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行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好实践实训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深入到企业工厂和田间地头,真正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成才”的理论,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持续落实“四个回归”,让学生回归教室、教师回归教学、学院回归人才培养、大学回归教育事业。引导学生回到教室,坐下来,沉下来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全校学生开展合理“增负”行动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彻底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全面贯彻“教学立校”这一根本,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引导每一位教师热爱教学、投身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全校上下以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逐步确立学院办学理念,用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融入日常的教学方式,推动教育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全方位全身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三个坚持”,落实“三个导向”,不断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

围绕“教学立校”这一根本,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特色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始终聚焦教育评价改革的堵点难点痛点,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螺旋式上升和内涵式发展;坚持统筹兼顾,针对理、工、农、医、文以及师范教育等不同办学主体、不同类型教育特点,统筹考虑其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各个学院、校区的特点和特色,从成果导向出发,强化学院考核,把辅修专业、微专业、专业认证、一流课程、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教学比赛、招生质量、新生报到毕业就业、基层教学组织等作为学院重要考核指标,持续打造“一学院一品牌”,实现院院有特色,院院有突破。

办学过程中,积极落实“三个导向”,即导向基层教学组织、导向“非标准化”学习、导向质量文化。加强和完善各学院、校区教研室、虚拟教研室、课程教学论教研室规范化建设,推进虚拟实验室、虚拟教研室建设;倡导“非标准化”学习模式,打造人人在学习,处处可学习的临大特色;逐步完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面向全校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年度报告、大学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浓厚氛围,以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邮政编码:261061
联系电话:8785851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